花语谷网   >   盆栽盆景  >  正文

盆景制作的最重要环节——素材的选择

整个盆景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素材的品质,否则再好的制作蓝图,再好的学术专才也是有所局限的。

素材的来源,一般上有三种:即是山采素材、地培素材和盆培素材。这几种素材的差异完全在于效果的不同和难度的深浅。基本上这三种素材的培殖技术彼此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且让咱们来个别的加以分析。

山采素材

山采素材,就是从山野间去挖掘那些有一定条件的天然树桩。这种选材方法在盆景新兴的地区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挖掘回来的天然树桩已经拥有一定的形态可让制作者有所依据,随着个别的审美眼光,将素材作有限度的更改和增减;可惜的是挖掘的树桩往往有其根本上的欠缺,只能做一般的些少更改或如日本的大师般强作不合理的矫型;因为这是一种在认知不深、意识不浓的前题下最容易达到目的的方法。

在一片不曾被破坏的原野去寻求素材是最方便不过的事,所以几乎成了每一个刚开始热衷盆景的国度必定会经历的过程。然而经过一段时日的疯狂挖掘,原野中的素材便会越来越少,而形态美好的天然素材也越是难得一见,到最后由于素材品质转劣,更直接影响了形态的趋势;所以,原则上山采素材的方法根本是属于错误的,再发展下去更是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流于肤浅的悲剧。当然,我的看法或许没有说服力。那么就姑且让我再作深一层的分析吧!

在三、四十年前的马来西亚,当时由于受到新加坡的影响,很快的就大量流行起盆景种植。由于当时国际间奥妙的政经因素,我国的盆景亦深受台湾影响,而台湾更是以日本为马首;换句话说,马来西亚的盆景与日本竟是一脉相承的盆景格调,所以我国也与台湾般将盆景称为“盆栽”。(注:日文“盆景”之意。)

由于当时整个国际盆景局势都是受到经济蓬勃的日本所牵连,反而份属盆景发源地的中国却被忽略了。可是,日本的盆景乃是数百年前从中国学了个一知半解,再经历数百年的闭门造车和独自发展,所以在本质上已经大大的乖离了盆景的宗旨,个中的矛盾更比比皆是。

当时日本已经发展到将盆景的制作局限在一公尺内,却又以近一公尺的大型盆景为首选主流(多么矛盾的体制)。由于大型盆景培养费时,所以日本的盆景艺人便以山采的挖掘素材为主要制作来源,目的是尽快完成大型盆景的培育时期。在此姑且不论山采素材的品质评估(在笔者上几篇论文中已多次论述).

挖掘山野间的树材,由于没有正式的有效统制,对大自然的破坏可谓一大浩劫,往往某一些物种便因此而灭绝,生态间的平衡也受到了干犯。可是这种种的破坏,换回来的并不是上佳的材料,因为挖掘者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盆景的整个基本概念以及盆景的制作规范。

我曾多次在其他篇章上强调过,盆景是模仿大自然,是浓缩大自然,意思也就是说大自然中的古老大树的特徵被技术性缩小并栽于盆中供养。所以“型”--仿大树,“体”--求微小是盆景素材必备的基本条件。可是环顾一切咱们所能接触的挖掘素材,不是主干虽苍老却偏于粗大,就是适合的又嫌年少嫩弱。因为在自然界中能挖掘上盆的素材都只是自然界中天然生长的小树,由于它是没有人为因素的自然产品,所以只能表露出小树该有的面貌,而不可能拥有自然界中数百年古树的实际苍劲。何况,一棵比较让人看得上眼的挖材,一般的高度都在一公尺左右,虽犹未出局,亦不远矣。故又有何价值可言?

一般挖掘的素材,其形态都比较简单,所以为了配合主干,分枝即须制作简单爽利,故此山采盆景在技术不能多用的情况之下,却要表现出大树稳重苍劲的韵味,这一点对天然生成的挖材而言,可谓要求过甚,因为并非不愿为也实不能成耳。

尤其在后期,能适用的山采树材大都已挖尽,不适用的也图个不空手。这类的材料,难道还能让您表现有所欲为的或斜干或悬崖或曲干中的某种形态吗?

地培素材

地培素材,随着挖材拥有诸多的缺点且有所局限,人们便从挖材的基础上发展出地培素材。主要是地培素材更能大量生产以供应市场的需求,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亦能及时纠正树态的走向,由于栽培期间进行过多次的截干蓄枝,所以在成形作品的体积上也能相应地缩小了。可惜地培素材也还是有其一定的缺点,因为截干蓄枝的手法,即是将主干锯断再蓄养其中一、二分枝为新主干,而后再重复劳作,直到主干断断续续的由大到小呈拐弯状,如此的主干,乍看之下,已有画论中“树无寸直”的味道;可是那拐曲的转折点,真的能够表现出大树那自然内劲所形成的弯曲度吗?其实那只是似是而非罢了,就像少年模仿老人,只得其表,不得其内啊!

地培素材利用“截截蓄蓄”的方法来培制主干,其实相当花时费力,试想要制作一尺高的主干,必须经过多少次截干蓄枝?然而完成后的材料,又是否任何形态都能制成和体积微小呢?答案肯定不是,其实它也是有所局限,有所不足,不能成为真正成熟的一种技术。

由于地培素材的管理方法和制作的程序都是在地上进行,所以成长的速度往往不受控制,植株容易流于粗枝大叶,一切只能求简简单单带过就算,虽说盆景是采用将大缩小,以简喻繁的制作手法来表现自然景观,可是该细致处,该内劲走向强调处却只是随便的一笔带过,那盆景的内涵何存?又谈何韵味之有?

况且,地培素材的根盘栽培工作,并没有因截干蓄枝而同时经过加工处理;故此,一般上须等到素材被挖起上盆时根盘才被正视,才开始进行将它截断分生的处理作业,试想根部到时又是否真能配合主干的发展?

如果那棵地培树材的目的是为了制作悬崖形态,请问如此的根盘分布又如何把根部露出倒悬在盆外呢?故此在市面上我们会较难见到悬崖形态的盆景出现,而悬崖型的市价也比一般来得高,这意味着难度的递加;造成物以稀为贵。然而如果市面上少人生产供市,大多数的生产者便会排斥这令他们所不能制作的形态,所以最近我国即有人提议放弃其他的形态只取帚形,看来主要原因无非是山采和地培方式中最容易生产的形态便是帚形,毕竟利害关系永远是地球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甚至往往与进步背道而驰,如果不幸被我言中,我倒希望大家能考量一下盆培的方法。

盆培素材

处在利益的观念上,其实盆培法有其更优越的素材品质,在咱们还没真正进入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对盆景艺术的知识,从先前两种取材技术的实行中,不难意识到,其实大家对盆景的了解并不深入,因为山采挖材非但体积不能喻小,甚至更是小树充老桩,形态有所局限,内涵不足以表达大自然的气势于一体。

地培素材更是似是而非,是一种对路边树的错爱。因为盆景的制作理念是以注重表达“景”的浓缩,而不是片面的对“树”的仿真(请阅《盆景的形态》篇章),故此在培养素材这个重要的程序上万万不能选择错误,否则将永远影响盆景的品质和价值观。

有关盆景的制作,最讲究的是一步一步逐渐的完成,由选苗开始,到培桩,到留第一分枝、第二分枝、第三分枝,到将叶丛培密培细,甚至到完成后的管理,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作品的素质。制作的时机更不容错过,否则纵然愿意重新来过,也有所不能了。故此,如上所述,地培素材因为完成了主干后才栽培根盘,在这个小差异之中,就已经使到这棵树材拥有不可弥补的缺点,因为主干已经生长了若干年,而根盘才开始,虽说根部会长大,然而主干是不可能停下来等候,就如一位小时候缠了三年脚的妇人,后来因为解放又让其脚正常生长,可是她总不能像常人一般拥有正常和合适的脚,毕竟慢了三年的脚,永远总是迟了三年。从这一个观念来看待盆景,即可知道并不是以上的山采与地培两种素材所能胜任完成的,所以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培养素材。

在盆培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素材缓慢的生长,尽量让枝节长得细致,要求植株的纤维组织细密以便弯曲缠扎,甚至呈不平均成长的桩干。因为盆景是越小型越能呈现出大树的韵味则品质越高。所以咱们须将小苗栽培在盆中,以便多次换土修根来操纵素材的成长速度。

首先咱们应尽可能选择采用种子繁殖,因为在大自然中的各种天然树态都是遵循种子萌发生成的途径来成长的,所以繁殖的方法将左右形态的走向。举个例子,在马来西亚普遍种植的橡胶树,在早年即是以种子培殖而成,主干呈大到小,一棵高四十尺的橡胶树树基须三人合围。然而随后以嫁接培殖的橡胶树在外形上却完全不同了,树基只略为大一点,整棵主干笔直成一般粗细,而四十尺高的橡胶树,大约也只是一人合抱而已。如此不同外观的树,您能理解其实是同一种树种吗?故此,在培养盆景时必须依仗大自然的生长法则来栽培,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改造。

一棵盆培素材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还必须由小就修根、缠扎、定形。因为缠扎定形的目的是由小就将大自然中的大树特徵以拟真的技术注入素材中,随着植株的成长,定期修枝、剪根、换土、处理伤口,不断的随着需求继续运作。首先,须把主干培养到预期的高度和粗度(须依正确的比率),才开始缠扎分枝,当第一分枝定形后再缠扎第一分枝长出的第二分枝,以此类推,直到多层次分发枝梢,务求达到制作细致,来龙去脉清楚合理;绝不能像市面上一般的真柏制作手法,先以地培法将主干培养至直径二、三寸后再挖起,随后在一公尺以内的高度截短主干,为了伤口或截断处在观感上不过于明显碍眼,便以剥裂木脉制成舍利枝干的方式来掩人耳目,也就不管日后出现枯木腐朽,植株枯死的后遗症了。往后又把截干后群生的顶枝垂拉下来,遮盖住主干上下大小一致不合理的弊病,甚至更将相反的枝桠拉过来填补空缺,如此草草地制作一棵盆景,是本着爱好还是利益呢?

我一直都在强调,其实盆景本来的面貌并不是今日我们所接触到的模样,这完全是日本在理解层面的偏差效应,和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盆景发源理念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虽说如今中国大陆也与日本迈向同一个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变质,日本没有错译盆景的本质。回顾中国多少技艺的失传,再看中国目前只着重发展民俗艺术,经已知道高技艺的国粹级中华文艺,已少人问津,少人钻研了。盆景对“景”的层次演译,从诗情画意到以偶喻全的意境,都随着人们求快速成长的心态,各用其极,比大、比高、比变化、比洞察先机、比价钱好,给比亡失了。

其实,就今日国际尚存的各项规格、条例去探讨,咱们还是能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盆景不应该是目前所广范流行的格调,那只是认知不深,洞察不力的假象罢了。

咱们不妨将各项规格和条例加以“再说明”:

(一)、盆景的极限是一公尺。换句话说,超出一公尺就不是盆景了。因为一公尺是盆景的退休分水岭,退休后的盆景就没有了实际的价值,那大型盆景的高度是介于70cm–100cm之间,也就是说,大型盆景离退休不远矣,可发挥利用的价值有限。相对的,价值越高的就是体型愈小的盆景。

(二)、盆景是浓缩自然。就是将大自然缩小,到底缩小到多小呢?当然是越小越有价值。但是盆景却是一门技艺,除了体积之外,还应该以技艺为标准,越小型则难度越高。通常技术不到之处,做错了可以再做,可是植物却是有生命的,一直成长中的植物是不会停下来或越长越小的等待您的技艺精进,所以“浓缩”本身就是一门功夫。

(三)、模仿自然。模仿的原则就是模仿,一切须以大自然的法度为依据,若超出大自然就不属于大自然了。所以创作性的手法,如将树制成龙凤型、文字型等就不是盆景了,或将树制作得不合理,如戴冠的悬崖型(注:小灌木的天性融入大乔木的形态中)和提根的巨树型(注:巨树应该以四面八方根来配之)。

所以,一棵培殖成功的上佳盆景,应该具备“以小喻大、苍劲古雅、气势流畅”的主干,还有细致的枝桠、诗情画意的景观以及缓慢成长的技术(缓慢到让盆景活到一千年也还在合理比率下的一公尺内)。

而上述所提及的优点,在国际盆景领域中又会不会成了一面相反的镜子呢?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m.huayugu.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